
資訊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科技時代,助貸行業如何構建業務新生態
更新時間: 2021-12-16
本文從技術發展趨勢、行業實踐及宏觀政策展望等不同視覺出發,結合傳統助貸機構和互聯網科技公司在營銷、運營、風控、價值轉化等方面講述金融科技的發展方向和賦能場景。
助貸行業擁抱數字化發展,既是順應“數字經濟時代”宏觀市場環境、客戶需求變化的當務之急,也是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推動自身降本增效和提升服務實體產業能力的“大勢所趨”。過去數年來,助貸服務從以營業網點為代表的物理形態為依托,逐步走向電子化、網絡化和一定程度的智能化,在數字化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個人客戶、小微企業等對象日益增強的數字化服務需求相比,尚有明顯差距。
挑戰:
(一)數據資產的價值貢獻仍待激發。首先,數據質量有待提升,傳統助貸機構掌握的數據往往是片面的、靜態的,既難以交叉驗證,又難以準確預測,無法形成完整的、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客戶畫像。其次,不同來源數據的采集、存儲、挖掘、應用等分散于不同機構、甚至同一機構的不同部門、條線、業務板塊,口徑不一,管理多頭,難以在數據驅動業務增長的過程中形成合力。再次,助貸機構與外部場景機構、互聯網科技機構等市場主體間的數據智能共享機制很不通暢,或是在缺乏客戶充分授權的前提下違規交互、甚至倒賣客戶信息,或是各自閉門造車,沒有發揮數據資產在智能風控、智能客戶管理等方面的應有作用。
(二)數字化轉型戰略存在落地障礙。首先,“不想轉”。只想獲取增量,不想變革存量,把數字化轉型簡單理解為拓展線上渠道、接入外部場景,在自身經營發展的體制機制、行為模式上無所作為。其次,“不敢轉”。特別是在明確投入產出預期的情況下不敢增大資源投入,一些中小助貸機構傾向、依賴于復制大型機構的成熟經驗,甚至直接拷貝市場上的已有產品和服務模式,數字化轉型缺乏主觀能動性。再次,“不會轉”。比如,把數字化轉型的目標任務指派給某一個特定部門,且對這樣的部門既無組織、人才、考核激勵等方面的資源傾斜,也無系統、數據等方面的必要支撐,造成數字化轉型推進乏力,個別指標在執行中只看量化數字、不重實際成效,導致形式大于內容。
(三)助貸服務尚未形成充分的網絡協同效應。首先,在營銷展業引流、客戶權益提供等方面合作較多,但在產品設計、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幾乎沒有。其次,“聯合風控”實際上仍較割裂,或是直接沿襲助貸機構在傳統業務中的風控思路、風控模型,或是由外部合作機構自行把控客戶質量,沒有通過多方合作更好地挖掘不同場景和渠道客戶在特征、需求、風險表現上的共性和差異。再次,跨機構的客戶服務體系也沒有真正打通,一些參與機構僅僅提供了品牌形象,另一些參與機構則僅僅提供了展業資質,客戶多渠道、“端到端”的服務體驗仍未真正統一起來。相應地,客戶的平臺黏性和潛在價值挖掘也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建議:
(一)在機構層面。充分發揮數字科技作用,可以幫助助貸機構破解集約資本、擴大產能的難題,通過改變傳統作業模式,實現在獲客、風控、運營管理等全流程上降本增效:
首先,降低獲客成本,這不僅指拓展更加輕型的線上化、數字化、開放式獲客渠道,減少不必要的渠道建設、運維和營銷投入,也能根據客群需求定制差異化的產品解決方案,形成以客戶為中心、場景為落點、產品平臺為支撐的多種跨界聯盟,使其助貸服務能力覆蓋至更加廣泛的長尾人群,從而減少市場斷層和流量漏損。
其次,降低風控成本,通過搭建數據中臺,提供從數據獲取、治理、分析到應用的一攬子服務,做好基于需求洞察、行為預測的客戶深度經營和全面風險管理。
再次,降低中后臺運營成本,通過建設數字化后臺運營系統,壓縮資料審查、流程管控、數據管理、系統建設等過程中的人員投入,釋放更多人員效能,特別是數字科技輸出大量分布式組件,還可充分賦能助貸機構根據運營管理中的實際需求靈活對接、轉換,實現自主可控與無縫集成,更好地復用行業內和行業外長期形成的實戰經驗。
(二)在行業層面。充分發揮數字科技作用,可以幫助助貸市場破解高頻交互、有效協同的難題,通過構建金融科技助貸平臺系統,提升市場運行效率,助力防范和化解風險。
首先,建立健全行業數據平臺,推動助貸市場數據交互的實時化、規范化,保證市場中的各個主體均可快速識別、采信和解析各類數據,減少因為數據支撐不足造成的決策延誤和判斷失誤。
其次,構筑多市場、跨資產的統一交易計算平臺,強化數據預測和量化決策能力,特別是將數據挖掘成果廣泛應用于包括智能資產管理、智能運營管理、智能風險管理、智能客服等在內的多種復合場景,降低局部市場、個別機構在數字化發展過程中的開發、運營難度和成本,更好地實現業務價值。
再次,以開放交互的行業數據為基礎,強化覆蓋投前、投中、投后全流程的信用風險管理能力,強化覆蓋多因子的市場風險管理能力,強化全方位的合規風險管理能力,全面助力金融機構做好業務決策,動態把握信貸和投資風險,實現金融市場風險水平的整體穩定可控。
(三)在全市場層面。充分發揮數字科技作用,可以幫助金融行業破解對實體經濟有效服務不足的難題,通過構建外部開放生態、扎根市場主體需求、賦能產業鏈條合作,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加健康、可持續的金融服務。
首先,加強助貸機構在支付領域與公共服務機構、互聯網科技機構等的合作,有利于破解跨場景、終端等支付痛點,優化客戶體驗,幫助客戶線上、線下消費及利用其他碎片化場景使用消費金融產品,促成合作生態內的流量轉化,為延伸金融服務半徑創造有利條件。
其次,金融機構加深與各類場景化服務機構的合作,有利于更好地整合同業及跨界資源,完善客戶成長體系,促成準確營銷,維系和提升個人客戶忠誠度、活躍度與貢獻度,在更加“去中心化”的開放生態中達成各方共贏。
在數字科技賦能下,助貸行業轉型升級正在由理念化為行動,惠及更多的助貸服務對象和助貸市場參與者。助貸行業數字化發展既不能揠苗助長,也不能因噎廢食。在數字化發展的理念和原則上,應當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切實提升金融對實體經濟和居民生活的服務能力;在數字化發展的具體方式和路徑選擇上,不妨合理借助科技公司等外力、外腦,激活助貸機構的內部生態,實現助貸機構數字化發展能力的長足進步。
慶魚助貸系統經過深度挖掘助貸行業背景、業務流程及行業特點后結合高新技術所研發,助力助貸行業快速轉型為金融科技助貸,實現業績的快速增長。